原因一:產能過剩優勝劣汰
目前LED市場已飽和,LED行業急功近利、產能過剩、惡性競爭的現象屢見不鮮,各種企業魚龍混雜,大家都在堅持,即便虧本也要生產。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市況下,LED行業卻重新成為資本眼中的香餑餑。西山煤電、福日電子、比亞迪等紛紛進入LED。led行業的企業逆勢擴產,還有毫不相干的企業進軍LED行業,這勢必造成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,市場競爭進一步惡化。過度的投資使得LED行業供過于求,很多企業處于技術壁壘較低的中下游。未來LED企業都將面臨殘酷的優勝劣汰。只能有少數企業將逐漸壯大,而更多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。
從這個層面上說,盲目跟風,擴大產能,不僅不能把企業做大,反而越做越小,直至被無情淘汰。所以,不能因大而為之。
另外,整個行業里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是做下游led燈具產品,小作坊工廠林立。由于對終端企業資金技術要求比較低,進入門檻低使得這個領域競爭異常激烈。未來市場份額將越來越向有品牌、有渠道、有創新的企業集中,行業將面臨洗牌,可能會有大量中小企業在競爭中退出。
原因二: 過利潤微薄融資太難
剩產能引發企業之間惡性價格戰,使led行業下游企業產品價格不斷下降,利潤自然也被攤薄。目前LED行業的毛利率僅在20%左右,而凈利潤不到5%。
除了利潤空間被壓縮,融資問題也一直是中小企業難以翻越的“大山”。
led行業內普遍存在著“連環債”問題。許多企業與供應商合作,靠信用來保證企業資金的周轉。按照行業內的普遍規則,許多人選擇向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賒賬,同時允許下游客戶欠款以維持企業長期訂單。在這條循環欠款的鏈條上,一旦企業的銷售市場不穩定或利潤空間下降,產品質量不能滿足客戶要求,這條欠款鏈條就會發生斷裂。
原因三:“爛貨”充斥市場
剛剛倒閉的“雄記”在古鎮主要做低端產品,而這種產品在業內被稱為“爛貨”,特征就是價格便宜、質量沒有保障。
在中山3塊多就能買到一個球泡燈,而有的地方這種類型的led燈可能要賣幾十元甚至上百元。一方面要做低價格,另一方面又要賺錢,一些企業就在產品質量上做起了手腳。做了手腳的東西根本就不合格,是不能拿出來賣的,但在白熱化的競爭中,你不做別人做。